2023 市場展望

制定可持續發展路線

亞洲在全球轉型至淨零排放發揮重要作用,因為該區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半。為應對氣候挑戰而增加的綠色資本開支將使亞洲區發行大量債券。電動汽車及可再生能源生態系統領域的亞洲創新公司在實現淨零排放方面亦為投資者帶來吸引機遇。

亞洲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取得數項成果,儘管未能就進一步減排或終止使用化石燃料達成共識令許多與會代表感到失望。在氣候大會上,各國同意設立基金,補償「特別脆弱」國家因氣候變化遭受的損失及損害。這對菲律賓及泰國等東南亞部分地區可能是好消息,這些國家在2022年遭受惡劣天氣打擊,導致農業產量大幅下降,影響當地居民生計。此外,以美國及日本為首的國家聯盟宣佈將提供20億美元援助,協助印尼關閉燃煤發電廠,並將排放峰值日期提前7年至2030年。

Thanks for subscribing!

Follow us :

綠色基建興起

據估計在這十年及以後,全球每年需要4至6萬億美元才能轉型至低碳經濟。由於亞洲佔全球十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的五個,亞洲將發揮關鍵作用。單是亞洲,每年便可能需要1萬億美元,協助高碳排放行業實現淨零轉型,例如發電、交通、房地產、農業及製造業等。這對投資者帶來多方面的影響。

亞洲可持續債券市場在提供資金協助主權國家及企業轉型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我們期待更多房地產公司發行綠色、社會及可持續發展債券,以建造及翻新節能建築。發電公司亦可能籌集資金以投資可再生能源。與此同時,政府及準政府將尋求債務融資,以建設低碳/零碳交通基建。多邊開發銀行(MDB)及超國家開發機構可透過提供擔保及資助,支持國內債券市場的債券發行。同時,轉型資本開支(綠色資本開支)的增加的商品密集度極高,利好新興市場。

實現淨零排放

亞洲正引領電動汽車電池及可再生能源生態系統的創新發展。中國在太陽能製造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主導全球電動汽車供應鏈。印尼計劃在北加里曼丹建設全球最大綠色工業園區(完全由水電及太陽能發電),該園區將引入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環保鋁及鋰電池的高科技綠色產業。馬來西亞蓬勃發展的自動測試設備(ATE)及外包組裝及測試(OSAT)行業亦有公司正設計創新系統及設備,以檢測生產線的異常情況。除節省人力及能源外,及早發現缺陷亦可顯著減少最終棄置於垃圾堆填區的電子垃圾。這均為投資者帶來令人興奮的機會。

氣候挑戰亦影響非零碳/低碳行業的公司。2022年能源價格上漲,促使部分企業檢視未來能源需求,並制定計劃管理有關風險。儘管亞洲在ESG政策、投資及報告方面可能落後於已發展市場,但更多亞洲企業正致力改善可持續發展路線藍圖及政策。自2016年以來,亞洲的ESG政策數量增加一倍1

亞洲方面,投資者在考慮環境、社會及管治因素時亦採用較為平衡的方針,從排除轉為更大程度參與管治。具體而言,日本企業出現更多參與管治的空間,尤其是環境及管治方面,以推動長期價值。根據MSCI ESG研究的數據,僅10%日本公司獲評為ESG領導者(ESG評級為AAA級、AA級),遠遠落後於歐洲公司。

參與管治較排除政策更受青睞(顯示亞洲、日本及中國)

Charting sustainability pathways cc-01

亞洲在碳交易的重要地位

隨著越來越多公司作出碳中和或淨零承諾,碳信貸的需求亦有所增加。根據麥堅時的一項研究,全球碳抵銷需求到2030年將增長15倍,到2050年將增長100倍。推動提高碳信貸項目的透明度、標準化及詳細驗證的全球倡議將有助發展更完善的碳市場。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Global Carbon Trust同意為碳信貸創建標準合約,加入第三方監控及項目表現驗證,以及為未能實現目標的項目提供仲裁機制。

亞洲可擔當碳交易中心,從而發揮重要作用。近年,隨著2021年在新加坡設立Climate Impact X,作為全球碳交易中心及銷售平台,亞洲致力發展碳抵銷生態系統。香港亦在2022年10月推出碳交易平台,而馬來西亞亦展示出類似抱負。監管環境亦日益有利於發展碳抵銷市場,新加坡允許公司透過碳抵銷扣減5%碳稅。

與此同時,亞洲擁有優質自然生態系統,意味著超過50%自然碳抵銷供應位於亞洲,有可能促使亞洲成為自然碳抵銷(利用植物、樹木、土壤或海洋從大氣中移除碳)的重要供應地。從2020年到2021年,碳抵銷的平均價格上漲50%以上,優質自然碳抵銷的信貸價格享有超過200%溢價(8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2);。因此,抵銷價格上升有利能夠提供優質碳抵銷的亞洲公司,雖然開發自然解決方案(包括保育、造林、重新造林、森林管理、草地)需要專門資源及專業知識。只有優質的碳抵銷方案才有助抵銷無法減少的剩餘排放,並推動有關公司更有效地履行淨零排放承諾。長遠而言,這有望協助提高ESG評級,儘管現時仍屬初期階段。

投資影響

Charting sustainability pathways cc-02

作者:

Joanne Khew, Rong Ren Goh, Bryan Yeong, Steven Gray, Sundeep Bihani, Samuel Hoang

資料來源:瀚亞投資(新加坡)有限公司:

本文件由瀚亞投資(香港)有限公司(「瀚亞投資香港」)編制,僅供數據參考。未經事先書面同意,不得翻印、刊發、傳閱、復制 或分派本文件全部或部份予其它任何人士。本文件並不構成任何證券之認購、買入或沽售的要約或建議。投資者未獨立核實本文件 內容前,不應採取行動。本文件所載任何意見或估算資料可能作出變更,恕不另行通告。本文件所載資料並未就任何人士的特定投 資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要作出考慮;因此,亦不會就任何收件人士或任何類別人士,基於本文件資料或估算意見所引致的直接 或間接損失作出任何擔保或賠償。過往表現,對經濟、證券市場或市場經濟走勢的預測、推斷、或估算,未必代表任何瀚亞投資香 港或瀚亞投資基金將來或有可能達致的表現。投資的價值及其收益,可跌亦可升。投資涉及風險,投資者或無法取回最初投資之金 額。瀚亞投資香港是英國Prudential plc. 的全資附屬公司。瀚亞投資香港和Prudential plc. 與一家主要在美國營運的Prudential Financial, Inc., 沒有任何關係。本文件由瀚亞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刊發,並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