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旅遊業的 長遠發展

綜觀亞太區旅客分佈,亞洲旅客的比例超過四分之 三。雖然全球各地仍在實施國際旅遊限制,但亞洲境 內旅遊展現復甦的跡象,外界也在討論區內的旅遊 氣泡(travel bubble)計劃。與其他環球地區比較, 亞洲的旅遊與觀光業似乎處於較有利位置,能抵禦 新冠肺炎疫情後持續面對的挑戰。

Aug 2020 | 6 min read

對許多亞洲經濟體來說,旅遊與觀光業對就業市場和經濟增長帶來重要貢獻。中產階層不斷冒起,旅遊簽證審批時間縮短,加上全球交通連繫增強,促使2019年旅遊與觀光業收益增長5.5%至29,710億美元,相當於亞洲國內生產總值的9.8%1。在柬埔寨、泰國和菲律賓等部份亞洲地區,旅遊與觀光業更為經濟帶來超過20%的貢獻。見圖1。

Thanks for subscribing!

Follow us :

圖1:旅遊與觀光業佔亞洲經濟顯著比重

Fig-1-travel-tourism-share-Asia

根據世界旅遊觀光協會和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 的研究發現,在2014年至2019年期間, 亞太區整體新增2,150萬個旅遊業相關職位。綜觀亞 洲,雖然2019年中國和印度旅遊與觀光業的受僱人 數最多,但該行業佔菲律賓和泰國整體就業市場的 人數比例最高。見圖2。

圖2:旅遊與觀光業就業人數最高的國家2

Fig-2-travel-tourism-share-Asia

對許多亞洲經濟體而言,旅遊與觀光業的重要性突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旅遊限制導致亞太區在2020年1月至4月期間的國際入境旅客較去年同期下挫51%,是全球跌幅最嚴重的地區。見圖3。

圖3:國際入境旅客(2020年1月至4日)

Fig-3-map-tourist-arrivals

鑑於入境旅客人數大幅下跌,加上本土實施封鎖和社交距離措施,令亞太區內以旅遊業為生的1億8,220萬個職位,亦即區內總受僱人數的9.6%3面臨風險。根據世界旅遊觀光協會最近進行的研究,亞太區情況的基本假設是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2020年導致6,930萬個以旅遊業為生的職位流失(相當於11,370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

目光轉向本土旅遊

鑑於疫苗仍需一段時間才會面世,加上國際航班繼續停運,亞洲旅客已將焦點轉投本土旅遊地點,以滿足對休閒旅遊的潛在需求。

在成功遏止疫情擴散後,中國政府一直在積極放寬 封鎖措施。於2020年5月,上海迪士尼主題樂園重新 開放予國內遊客入場,但減少場內人數。全球款客服 務業龍頭希爾頓(Hilton Worldwide)重開旗下所有中 國酒店,但實施嚴格的衞生消毒措施。其後,從該連 鎖酒店的業務可見,在周末和假日,鄰近旅遊景點城 市之短線旅遊需求顯著增加。根據官方數據顯示4, 於今年一連五天的五一假期期間,中國國內旅客總 數達1億1,500萬人次,錄得境內旅遊收益476億元人 民幣(67億美元),雖然數字仍較去年水平低50%。隨 著境內旅遊業日趨蓬勃,文化和旅遊部在7月將景區 的遊客流量上限從總容量的30%提高至50%。

現時,中國旅客傾向選擇乘坐汽車或火車的短線休閒旅遊,亦把預訂期限顯著縮短(一個星期)。另一方面,雖然中國航空旅遊復甦的情況遜於陸路旅遊,但與美國和歐洲航空業比較,中國航空業受惠於境內旅遊重拾動力,因此復甦步伐仍領先一籌。見圖4。

Fig. 4: Global air traffic seat capacity growth (YoY %)

Fig.-4-glboal-flight-activity

儘管旅遊業至今復甦步伐緩慢,但瀚亞投資(新加 坡)中國股票基金經理Nathan Yu 指出:「鑑於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受控,加上文化和旅遊部容許旅行社和網上旅遊公司重新營辦跨省旅行團和旅遊航班,境內旅遊很可能逐步復甦。」

根據瑞銀最近進行的調查研究5,90%中國一線和二線城市受訪者表示過去曾取消旅遊計劃,同時有55%計劃恢復境內旅遊。隨著休閒旅遊的潛在需求上升,Nathan認為中國境內高端旅遊業可直接受惠。他續說,一旦疫苗面世,中國境內旅遊業更可能出現小陽春。

其他亞洲國家亦開始採取措施,以彌補國際旅客減少的影響。為提振境內旅遊,泰國政府通過三項總值224億泰銖(7.23億美元)的刺激措施方案6。當局將按旅遊目的地正常房價的40%補貼500萬晚酒店住宿。餐飲等其他服務方面,補貼上限設定為每房每晚600泰銖7

TMBAM Eastspring投資策略經理Bodin Buddhain認為刺激措施將為泰國境內旅遊業提供 重要支持,預料註冊酒店(大部份為四至六星級)受 惠最大。隨著境內旅遊持續復甦,華欣等自駕遊目的 地重新開放,令當地酒店入住率逐步上升8Bodin亦 相信政府支援措施將有助租車公司和餐廳等小型業 務渡過目前危機。

馬來西亞方面,鑑於現時疫情受控,跨州份的短線 旅遊日漸受歡迎。瀚亞投資(馬來西亞)研究部主管 Lilian See表示:「馬來西亞人非常喜愛到車程一至 四小時的短線旅遊目的地,在週末放鬆一下或探訪 親友。」她續說, 與此同時,網上旅遊預約服務供應 商較大機會受惠於境內旅遊的發展。馬來西亞航空 公司亦將提供靈活機票,讓旅客現時進行預訂,日後 才展開旅程,以維持業務運作。儘管如此,Lilian認 為新冠肺炎新增確診個案數量需要維持偏低,境內 旅遊業才會持續改善,並很可能至少需時一至兩年 方能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

下一階段目標:推動區內旅遊

為推動旅遊與觀光業復甦,下一步需要促進區內旅遊業。鑑於亞太區近80%旅客來自亞洲地區,區內旅遊很可能產生重大效應。見圖5。事實上,90%中國旅客的旅遊目的地在亞洲區內。

圖5:亞太區入境人次佔比

Fig-5-share-of-arrivals-to-asia

中國在3月恢復境內旅遊後,目前正考慮與香港、台灣和南韓等成功控制疫情的鄰近國家及地區組成「旅遊氣泡」。旅客可隨時前往這些「旅遊氣泡」國家及地區旅行,而毋須進行強制自我隔離。

為組成中韓旅遊氣泡,在6月30日,韓國觀光公社宣佈與中國大型網上旅行社攜程旅行網合作,透過社交媒體平台微信和攜程旅行網網站,向中國旅客推廣和銷售前往韓國旅遊的產品,包括豪華酒店住宿及主題公園與滑雪度假村等熱門旅遊景點門券。

泰國方面,在當地入境旅客人次和旅遊業收益中,有近30%源自中國,當地政府正考慮免除隔離措施,令旅客可往來曼谷與中國部份城市。上述安排亦將延伸至日本、南韓和越南。至於亞洲其他地區,新加坡在6月初表示,將會與中國六個省市建立「快捷通道」(fast lane)9。此外,該國計劃在8月初實施互惠「綠色 通道」(green lane),為前往馬來西亞的必要商務和公 務旅行人士帶來便利10。

尚待曙光

雖然各國政府正放寬部份旅遊限制,但已實施的14天強制隔離檢疫期仍維持不變。亞洲旅遊氣泡尚未正式落實,因為相關政府需要更多時間磋商明確協議11瀚亞投資(新加坡)中國股票基金經理BonnieChan認為,在任何「真正」旅遊氣泡組成之前,由於中國大部份航空公司的收益主要源自境內旅遊,其在本年底前的表現可能較其他地區的航空公司強韌。

此外,雖然具戰略重要性的區內航空公司獲政府財政支持,但未獲支持的航空公司因持續虧損令資本損耗,目前面臨重大集資困難,最終甚至可能成為收購目標,被現金充裕而希望在危機中尋找機會的航空公司吞併。

航空生態系統內的其他重要參與者方面,機場的基本因素表現將取決於航運需求,而機場運營商將大致跟隨航空公司復甦。飛機製造商及支持其營運的廣泛全球供應鏈,將會是最後一批重回疫情爆發前水平的持份者。

亞洲旅遊業展現機會

鑑於旅遊與觀光業為亞洲就業和經濟增長帶來巨大貢獻,因此是推動區內疫後復甦的關鍵。隨著區內旅遊的亞洲旅客比例升至歷史新高,境內旅遊回升和組成地區旅遊氣泡均有助行業復甦。這令亞洲的旅遊與觀光業享有較佳優勢,可望從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中復原。

亞洲方面,隨著境內及區內旅遊業回升,相關業務較多的旅遊與觀光企業表現應會較為強韌,短期內甚至可望吸納一些過往通常選擇國外旅遊的旅客而受惠。這些企業包括個別旅遊服務和免稅零售商。目前企業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投資者需要慎選投資和具備當地市場專業知識,才能在區內發掘吸引的長期投資機會。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將需要透過有效的健康和安全協定,時刻為旅客提供安全的旅遊體驗。即使採取上述所有措施,亞洲旅遊與觀光業仍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重返疫情爆發前的水平,屆時我們亦未必可再以同樣的方式旅遊。

這是「亞洲專家系列」六篇專題文章的最後一篇;本系列探討後疫情時期亞洲市場的前景。

資料來源:瀚亞投資(新加坡)有限公司:

本文件由瀚亞投資(香港)有限公司(「瀚亞投資香港」)編制,僅供數據參考。未經事先書面同意,不得翻印、刊發、傳閱、復制 或分派本文件全部或部份予其它任何人士。本文件並不構成任何證券之認購、買入或沽售的要約或建議。投資者未獨立核實本文件 內容前,不應採取行動。本文件所載任何意見或估算資料可能作出變更,恕不另行通告。本文件所載資料並未就任何人士的特定投 資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要作出考慮;因此,亦不會就任何收件人士或任何類別人士,基於本文件資料或估算意見所引致的直接 或間接損失作出任何擔保或賠償。過往表現,對經濟、證券市場或市場經濟走勢的預測、推斷、或估算,未必代表任何瀚亞投資香 港或瀚亞投資基金將來或有可能達致的表現。投資的價值及其收益,可跌亦可升。投資涉及風險,投資者或無法取回最初投資之金 額。瀚亞投資香港是英國Prudential plc. 的全資附屬公司。瀚亞投資香港和Prudential plc. 與一家主要在美國營運的Prudential Financial, Inc., 沒有任何關係。本文件由瀚亞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刊發,並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閱。